我要投稿

中国洗涤用品行业信息网 首页 > 洗涤用品 > 知识库
洗涤剂与洗涤科普知识讲座-衣物污垢种类与去污原理
2012/03/16 17:08:21

来源:中国洗协

作者: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

导读:

1 污垢的组成

        人们日常穿着的衣物和使用的器物很容易沾满污垢,由于工作条件或生活环境的不同,所沾污的污垢种类也不尽相同,去除这些污垢的难易程度也不同。衣物上的污垢成分比较复杂,归结起来,通常可分成3大类(见表19)。

表19 衣物上污垢成分的分类 

 

油性污垢 动植物油脂、矿物油、脂肪酸、脂肪醇、胆固醇等。这类污垢呈油溶性的液体或半固体,仅用水和机械力无法清洗干净,必须使用洗涤剂或溶剂(干洗)才能去除。
固体污垢 尘土、泥土、烟灰、皮屑、水泥、纤维、金属氧化物、石灰等。这类污垢颗粒一般很小(肉眼看不见),有的是单独存在,有的是与油、水混在一起,可以被洗涤剂分散或悬浮至水中而去除。
水溶性污垢 糖、淀粉、果汁、有机酸、无机盐、蛋白质、血、尿以及无机盐等,这类污垢大都来自食物和人体的分泌物。未变性(未被氧化前)的污垢,即时搓洗溶于水可去除,否则要用添加特殊成分的洗涤剂才能去除。

        按污垢来源,可分为身体分泌的污垢和外来沾染的污垢。身体分泌的污垢有汗液、皮脂和表皮角质等,常附着于内衣上,用肉眼不易明显地看出来,但确实存在,尤其在领口、袖口较明显;外来沾染的污垢主要来自大气中浮游的灰尘和工作场所的污染,如煤矿工作服上的煤灰、机械工人工作服上的油污、厨师工作服上的油渍、手术衣服上的血渍等,常常沾附在外衣上。需要注意的是:来自身体内部和外部的污垢通常由多种污垢复合而成,从而增加了洗涤的难度。

        按污垢的性质,衣物污垢可分为水溶性、油溶性、水和油均不溶的污垢。水溶性污垢如尘土、面包屑、饭粒及汗液中的盐分和氨基酸等,用水即能洗去。但是,污垢因某种原因不易洗除的情况很多,如果汁、牛奶、酱油、鲜血、尿液、粪便、墨水以及茶水等痕迹,在未被氧化变质时用水即可方便地洗除,时间久了发生了氧化变质,此时的污垢就变成水和油都不溶,需要用其他的手段才能洗去,如变性蛋白质可用蛋白酶除去,对烟尘污垢要选择分散力强的洗涤剂去除。水不溶性(即油溶性)的污垢,如皮脂(油脂)、表皮角质(蛋白质)、铁锈等污垢都不易被水洗除,必须借助洗涤剂、溶剂(即干洗)或特殊清洗剂才能去除。

2 去污原理

        前文提到,污垢的种类繁多,形成的原因也十分复杂,仅用水难以将污垢清除,即使增加外力搓揉也难以彻底清除。长期研究和实践经验证明:衣物洗涤的三要素是水、洗涤剂和机械力,其中机械力过去用的是手、搓衣板或棍棒,现在用的是各式各样的洗衣机。衣物上沾附的皮脂类污垢单纯用水和机械力难以去除,还必须借助洗涤剂才能去除,此时洗涤的三要素缺一不可。实验表明:洗涤的干净度与洗涤剂的浓度有明显的关系,洗涤剂必须达到一定的浓度才具有洗涤能力。但是,用量太多也没有意义,只会造成浪费。

        洗涤剂在洗涤过程中起“物理化学作用”,这种作用是洗衣机的功能或机械力无法取代的。这是因为洗涤剂中含有表面活性剂、助剂等多种成分,其中表面活性剂是洗涤剂的主要成分,被称作洗涤剂的活性物,其分子结构形同火柴棒,圆头的一端为亲水基团,顾名思义,是能与水结合,而长棒状的一端为亲油基团,易与油结合,因此,人们又称表面活性剂为“两亲分子”,其分子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

        表面活性剂的这个特性在清除污垢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即它既能与水结合又能与油结合,结合后存在于油和水的界面上,从而使两种不相溶的油相与水相混为一体,也可以使不相混的固相颗粒悬浮在水中,这种作用对于去除污垢起着决定性作用。

        去污过程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是一个至今在理论上还不能完善解释的现象,但它大致可以用下面的几个过程来叙述:1)脏衣服浸泡在洗涤剂溶液中,洗涤剂中的表面活性剂分子逐渐润湿被洗涤的织物纤维和污垢;2)表面活性剂分子向织物纤维和污垢之间渗透并被吸附,使纤维与污垢的结合力变弱而松弛;3)表面活性剂亲油的一端被污垢吸附而被包裹;4)包裹的污垢借助搅拌机械力或手搓洗力脱离织物纤维被分散到洗涤剂溶液中。通过上述4个过程,就可以把油脂类污垢或其他用水难以直接洗去的污垢清洗干净。去污的作用过程见图3。


织物•污垢+洗涤剂 → 织物+污垢•洗涤剂

图3 去污的作用过程

        换言之,洗涤剂具体的去污作用在整个去污过程中大体有以下几点:

        1)化学反应去污:据测定,衣服上的污垢含有15%~30%的游离脂肪酸,这些化合物与洗涤剂中的碱性物质发生作用,即转变成脂肪酸钠,脂肪酸钠不仅可以溶入水中而从衣服上除去,而且可以带走部分污垢。

        2)卷离作用:脏衣服浸泡在洗涤剂溶液中,洗涤剂中的表面活性剂分子能够逐渐向污垢和纤维之间渗透并按其基因的极性进行定向吸附。一方面使污垢与纤维之间的界面张力大幅度降低,结合开始松弛;另一方面污垢因吸附表面活性剂分子而承受一种挤压的力,加上水的浮力,污垢即与纤维脱离而进入洗涤液中。

        3)乳化作用:油污吸附表面活性剂分子后,油水间的界面张力降低,油污分散在水中所需的功也减少,再辅以一定的机械力,油和水即可发生乳化作用,形成水包油型乳状液。有时油性污垢的去除不需要机械能也可以自行乳化。

        4)增溶作用:洗涤剂溶液中的表面活性剂浓度达到临界胶束浓度以后,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液中即可聚集在一起而形成胶束。胶束一般由20~100个表面活性剂分子聚集而成,有的胶束则含有几百个表面活性剂分子。这些分子在胶束中大多都是亲油基向内、亲水基向外,成为一个球形胶束,也有亲油基相对,一层一层叠起来的层状胶束。这种胶束结构能够把不溶于水的物质包容到胶束内部而使其随着胶束“溶解”到水中,而发生增溶作用。一般1mol表面活性剂能够增溶0.2~0.4mol的脂肪酸或甲苯之类的油状物。

        增溶作用的强弱与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有关,疏水基烃链长的分子比较强,含不饱和烃链的分子比较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一般比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小,所以增溶性强。实践证明,复配的表面活性剂的增溶能力较单一的强。

        加入无机电解质可使该溶液的临界胶束浓度下降,增溶污垢的量增加,所以洗涤剂配方中一般都加有大量的无机盐。

        5)分散作用:中的表面活性剂分子能使固体粒子分散悬浮在水溶液中,成为稳定的胶体溶液,当表面活性剂对固体粒子的润湿力足以破坏固体微粒之间的内聚力时,固体颗粒将破裂成颗粒而悬浮于水溶液中。洗涤剂中的一些有机助剂(如羧甲基纤维素等)及无机助剂(如泡化碱和磷酸盐等)可以提高固体微粒悬浮液的稳定性。

本网维权及免责声明

  •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标的版权均属中国洗涤用品行业信息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中国洗涤用品行业信息网”。违反上述规定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侵权责任的权利。
  • 2.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 (非中国洗涤用品行业信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 表本网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新闻

  • 微信
  • 微博

新闻热点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