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庆祝建国70周年
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巡礼系列报道(之十二)
科技创新是推动中国工业实现新跨越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科技创新更离不开优秀的一线科技工作者们默默的奉献,行业科技工作者队伍的成长壮大,对促进中国洗涤用品行业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更好地培育发扬企业的工匠精神,在建国70周年来临之际,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于2019年特别推出“庆祝建国70周年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巡礼系列报道”活动。此活动以期通过对战斗在前线的优秀科技工作者们努力工作的事迹报道,展现出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更展现出行业所推崇的工匠精神,从而引起行业内外人士对这些“矢志前行的科技逐梦人”的尊重,以促进行业的科技进步。中国洗协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展现这些科技追梦人的风采,敬请关注。
个人简历
王全贵
中轻国际工程有限公司顾问副总工程师
王全贵,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化工工程师。他自1978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在中轻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原轻工部设计院)就职,从事日用化工行业的工程设计、技术咨询、技术开发等工作,曾担任中轻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化工工程部主任工程师,现任顾问副总工程师技术职务。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在聘专家、中国轻工集团专家库专家、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审查技术专家。
与祖国改革开放共同成长
王全贵,1978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石油化学专业,分配到轻工业部设计院从事日用化工行业的工程设计、技术咨询、技术开发等工作已有四十余年,1995年加入了以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政党——九三学社。
开创膜式磺化装置国产化之先河
他参加工作之时正值我国改革开放之年。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随着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城镇化的推进、个人卫生观念的提升,人民对日化产品的需求逐步增加。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人口数占世界总人口数近20%,庞大的人口基数及不断发展的国民经济和人均消费水平,促使我国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日化产品消费市场之一。日化行业是改革开放后发展最迅速、最早对外放开的行业之一,国际巨头的强势进入对中国本土品牌的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挑战,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化行业。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日化行业陆续引进不少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使行业的生产工艺及装备得到一次飞越。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合成洗涤剂的主要活性组分烷基苯磺酸钠的生产主要采用烟酸磺化工艺。由于工艺落后导致产品质量低劣产品品种单一,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废酸,环境污染严重。为了改善环境、提高产品质量,八十年代中期从意大利、美国引进了膜式磺化技术,该技术工艺先进、产品质量好、三废处理完善,从根本上提高了洗衣粉的产品质量。到八十年代末期,我国已相继引进同类磺化生产线二十余套。但是动用大量外汇重复引进,从长远观点和经济角度看是不尽合理。为了节约外汇投资,加强自主开发能力,提高我国洗涤用品的生产工艺及装备国产化水平,轻工总会及设计院有关部门决定对引进设备和技术进行消化吸收。
这个重要任务就落在王全贵等人的肩上,他多次带领相关技术人员不辞辛苦参加引进装置的安装、投料试车、验收工作。对整个工艺和关键设备做了大量的研究、调查和分析工作,于1989年成功地设计出我国第一台消化吸收1t/h多管膜式三氧化硫磺化反应器。1990年通过部级专家鉴定,1992年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之后又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对整条磺化工艺生产线及其相关设备进行研究,结合我国国情在工程设计中采用大量国产设备和引进少量关键设备方针进行大胆尝试,通过努力工作,第一套国产化多管膜式磺化装置1990年10月在山西太原洗涤剂厂建成投产,并于1990年10月通过了山西省经委的验收。
此项成果得到了洗涤剂行业有关专家和用户的肯定和好评,产品质量和环境保护可与同类引进装置相媲美,开创了膜式磺化装置国产化的先河。到2000年为止,该项成果已在全国近20多家企业中运用。为国家和企业节约了约二千万美元的外汇投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一套国产化多管膜式磺化装置的成功投产为国内磺化装置系列化设计及推广应用起到积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目前磺化装置及其工艺技术在国内已形成规模化、专业化、自动化。同时已将该技术推广应用于油田采油助剂、润滑油助剂生产的其它相关行业中。
尽心尽力培养出一批批年轻骨干
在成绩面前王全贵并不满足,1995年又接受附聚成型洗衣粉生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的科研项目。附聚洗衣粉生产技术的最大特点是投资省、占地面积小,节约包装、减少运输,节能效果好,在很多发达国家已较为广泛应用。国内虽有类似生产工艺,但由于生产设备相当落后、自控水平低、劳动强度大、产品质量差、生产规模小,劳动环境差,无法推广应用。八十年代末期,我国相继从意大利、荷兰引进先进的附聚成型洗衣粉生产线,并生产出优质高效、多品种的洗衣粉产品,它尤其适用于生产高浓缩洗衣粉。王全贵对引进装置中主体设备造粒机进行了反复研究和调查,在当时轻工总会及院有关领导的支持下,带领本院的几位技术人员与设备制造厂一起研制成功3t/h生产能力的新一代洗衣粉附聚成型造粒机,并于1996年4月一次性顺利通过实物投料试车,达到了预期效果。当时,对我国洗衣粉生产的技术改造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王全贵最大的特点是钻研精神强,勇于接受挑战,工作积极肯干,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的努力和工作上取得的突出成绩得到上级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多次被评为公司先进个人、优秀项目工程师,并于2006年荣获中国海诚国际工程投资总院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已成为行业的技术带头人。
王全贵同志不但自己钻研业务、恪尽职守,还尽心尽力培养年轻设计人员,事前指导,在工作开展前引导年轻人做好技术准备,事中检查,对于年轻人的设计成果进行仔细检查,讲解错误原因,事后总结,督促年轻人完成工作后进行回顾和总结,吸取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指导、帮助年轻人撰写技术论文,鼓励年轻人在学术方面下功夫,特别是在现场试车、技术交流、行业会议的场合,帮扶年轻人更多的接触新技术、行业内客户,提升年轻人的技术水平和项目组织协调能力。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很多年轻同志已经成为了公司、部门的技术骨干。
一份努力铸就一份收获
王全贵参加工作以来,主持的各类工程设计及技术开发项目50余项,荣获国家及行业工程优秀设计及咨询奖18项之多。如1996年“附聚成型洗衣粉技术开发与研制”荣获中国轻工总会轻工业工程建设优秀QC小组一等奖;2002年“1.6t/h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荣获中国轻工业第十届优秀标准设计一等奖;大庆油田化工有限公司6万吨/年重烷基苯磺酸盐工程,获中国轻工业勘察设计协会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荣获石油天然气工程建设质量审定委员会、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协会优质工程银奖等。
工作的同时,他将成果总结提炼并撰写技术论文,在《中国洗涤用品工业》、《精细与专用化学品》、《日用化学品科学》和《中国油脂化工》等国内知名行业期刊上发表。如:“国产化多管膜式SO3磺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重烷基苯磺酸盐生产工艺的比选”、 “SO2-SO3转化系统节能分析”、“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热点问题分析”、“磺化技术在润滑油添加剂生产中的应用”、“合成洗涤剂工业技术装备的回顾与展望”、“HAZOP分析在油脂化工设计中的应用浅析”等多篇论文。他还参加了中国洗涤剂行业“十五规划”和“十三五规划”的评审工作,主持编制了中国洗协技术装备委“十三五规划”,为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他作为民主党派九三学社社员,对支社的各项工作也给予热心支持、积极参与,多次受到九三学社北京市及轻工支社的表扬。1996年被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员会朝阳区委员会评为朝阳区工作委员会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2001年在九三学社北京市委成立50周年之际,被九三学社北京市优秀社员,并在2006年荣获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员会突出贡献奖。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国策。要求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由“高速型” “粗放型”向“多元化”和“精细化”的方向发展。王全贵结合工程项目设计,在日化行业的工艺技术、生产安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针对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对于已建项目进行合理的技术改造,如相关工艺装置火灾危险类别界定问题、洗衣粉燃煤热风炉问题、洗衣粉塔尾气排放消白问题,以及磺化装置热回收、磺化尾气处理、磺化装置安全联锁等问题。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及设计中,他一步一个脚印,步步为实,为实现洗涤剂行业科学的、高质量的、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王全贵承担着行业协会的多项社会工作。他担任了历届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委、委员,中国洗协政策法规工作组成员,中国洗协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轻工集团公司专家库专家,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审查技术专家,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中国表面活性剂行业年鉴编委,为行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